蔡阿姨是医院的“常客”,身患多种疾病,常年奔波于各大医院。然而这个夏天,家门口医院推出的新就诊模式让她松了一口气:在上海市第八人民医院,她体验了“多病联合管理门诊”,“原来看毛病还能这么省心。”原来,困扰她长达3年的胸闷症状,在一个诊室内,由3名医生共同为她找到了原因。
今年7月,上海市第八人民医院多病联合管理门诊正式开诊,汇集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、心内科、神经内科、内分泌代谢科、肿瘤科、消化内科、泌尿外科等7个科室的高年资医师,通过多学科协作模式,旨在为更多高龄、慢病患者破解“多病缠身、辗转就医”的难题,让诊疗更高效、更精准。
联合门诊抽丝剥茧解决3年胸闷顽疾
蔡阿姨已经70多岁了,长期患有高血压、脑梗死、哮喘等疾病,每天吃十几种药。更让她心力交瘁的是,每次复查配药的过程像“赶场子”:一早出门,看完心内科又去看神经内科,结束了再赶去呼吸内科……反复挂号、排队、检查、取药,让她精疲力尽。
了解到八院开设多病联合管理门诊后,女儿为蔡阿姨拨通了预约电话。医院工作人员询问病情后,在门诊中为其匹配了3个相关的核心科室:心内科、神经内科与呼吸内科。预约成功后,蔡阿姨第二天赶去医院。
“这次不是我在科室之间转了。”到达时,诊室内的3名医生已就位。也不同于平时“先发制人”的主动问诊,大家共同聆听了蔡阿姨的疾病症状与目前困扰,并仔细翻阅她既往病史记录与检查报告,高效梳理出关键信息。
“血压波动时,头会晕吗?”心内科医生问。“胸口发闷时,是不是感觉更喘不上气?”呼吸科医生提到。“根据检查的影像报告,小的缺血灶问题不大,我们重点看看脑血管的情况。”神经内科医生说。蔡阿姨的血压波动、夜间不适、晕倒经历在多学科沟通中被厘清,“您目前需要进行胸部CT、肺功能和心电图检查,已经从后台安排好了。”在志愿者的陪护与帮助下,付费、检查,所有项目“一次搞定”。
带着检查报告回到诊室后,医生们当场讨论,揪出了困扰蔡阿姨3年的胸闷“元凶”,“与哮喘控制不好关系很大。”同时,一些重复的用药被精准优化,蔡阿姨获得了调整后的个性化方案。
告别“头痛医头、脚痛医脚”的局限
一次挂号、一次就诊,避免患者“赶场跑”。谈及开设门诊的初衷,门诊办公室副主任王田龙介绍,“作为区域医疗中心,我们周边的老年居民很多,不少有着多种基础性疾病。如果每次来都挂好几个科室、跑好几个楼层,对身心都会带来挑战。”他提到,“更重要的一点是,不同科室会开具不同的药物,是否存在药品冲突风险、是否重复开药、药品剂量是否准确,甚至吃药的顺序等,患者其实往往并不清楚。如果要咨询医生,往往又得再跑一次。”
为此,多病联合管理门诊应运而生。专家团队共同倾听患者病史、查阅既往资料,进行“圆桌会议”式讨论,高效找出核心问题。“除了节省时间之外,这样做的好处是能避免重复检查、精简重叠药物,让患者有更好的就医获得感。”
长期以来,共病患者在单一科室就诊时,受制于“头痛医头、脚痛医脚”的局限。通过“一站式”就诊,如糖尿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的患者,内分泌代谢科与神经内科专家可联合制定降糖+神经修复方案,减少药物冲突风险;肿瘤术后合并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,则由肿瘤科与心内科专家协同调整放化疗方案,兼顾疗效与器官保护。
王田龙说,运行以来,受到诸多好评的还有检查流程的再造,“如果专家团队当场评估患者需要CT、心电图等检查,则无需患者自行预约,由门诊协调优先安排,进一步缩短了就诊时间。”
尚未开放网上预约,探索社区联动机制
据介绍,该门诊目前开设于每周三上午,需提前预约,一则在医院门诊大厅1楼线下预约,另外也可通过电话预约。如需取消或改期,也可拨打34284588转7100(门诊预约中心)或18917541715(工作日8:00至16:30)。“因为涉及多种常见慢性病,患者情况各有不同,最终由哪些科室参与出诊需要由预约中心专职人员评估,并非固定的人员,因此目前无法通过网上预约的形式挂号。”王田龙解释。下一步,医院将根据运行情况与患者反馈,逐步增加开诊频次并拓展覆盖病种范围,并探索与社区医院的共病联合管理机制,使这一创新服务模式惠及更多有需要的市民。
统计显示配资114,从7月中旬正式运行至今,多病联合管理门诊的患者大多数为老年慢性病患者,每次门诊全部满员,患者就诊时间基本约半小时。“希望患者就诊前能提前携带病历本、既往检查报告和化验单等及目前用药清单,以便专家高效评估。”王田龙建议,“由于该门诊为会诊性质,也希望能为更多确有多学科就诊困扰的市民带来帮助,而非简单的配药门诊。”
本财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